欢迎来到 廉洁安乡 !
您的位置: 首页 >信息中心>廉政要闻>详细内容

别让扶贫成为“干部致富”的渠道

来源:县纪委 发布时间:2016-10-27 21:16:28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  扶贫的初衷是真诚的,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穷、发家致富,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。

  但是,扶贫却成了部分官员利用权力自肥的渠道。先有河南汝州扶贫惠民项目700多只扶贫羊到村仅剩300多只,扶贫对象还需向政府缴纳300元才能领羊,扶贫变成“卖羊”且数量大幅缩水;后有江苏泗阳潘集村干部私分扶贫羊,并辩解称“是怕羊冻死”。这一系列与羊有关的扶贫戏码,让人忧心忡忡。

  扶贫羊的发放,不仅会有一些基层干部对困难群众“暗中打劫”私吞扶贫羊的现象,还会有一些贫困群众因不具备养殖经验,直接让扶贫羊“入口”的现象。一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不高,只想着怎么把自己的口袋塞满,而不为人民群众办实事,甚至有些贫困区的干部出现不想调动的反常现象,就是觊觎着扶贫资金,想从扶贫项目中揩油。地方政府应该看到整个“精准扶贫”工作上的不足和监管上的失职,找准漏洞,从方方面面着手解决问题。不只是精准到每个贫困群众要发多少钱,要给多少物,还需要精准这些钱和物是不是真正到了贫困群众的手中,这些钱和物对贫困群众脱贫是否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作用。对于贪官污吏要层层问责,严厉查处,不留情面。对于走在边缘的干部,要加强教育培训,提高对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,提升其自我的素质修养。二是领导干部担当意识不强,精准扶贫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,只知道输血,不知道造血。一些扶贫单位打着“精准扶贫”的旗号,却用着“漫灌”的招,暴露出懒政思维。有些群众认为所谓扶贫就是领导干部带着记者下乡转一转,给点钱或物的“面子工程”,这是由于驻村干部多是“走读式”“挂名式”帮扶,没有真正的下到农村去,督促扶贫惠民项目的有效落实。乡下条件艰苦,自己一无关系二无资源,即使每天驻村,也很难给帮扶村庄带来实质性的帮助,这成为一些驻村干部不作为的借口。但是,只知道发放“扶贫羊”,而不去思考“扶贫羊”是否能拉近贫困群众去小康生活的距离也是不行的。精准扶贫应该不止于给钱给物,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、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,立足于长远,精准把脉、开对药方,为农村找到可持续发展,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道路。对此,地方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,建立健全奖惩制度,对于驻村干部,不只是下指令派遣,还要监督其是否到岗到位,尽职尽责,强力推动驻村干部真正沉到农村去,并长期与农民互动交流,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,为农村“对症下药”找到好出路,把扶贫资金花在“刀刃”上。

  当前,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,时间紧、任务重,不能有半点敷衍。领导干部应该先贫困群众之忧而忧,后贫困群众之乐而乐,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,为群众脱贫致富使出全力,把问题想足,把办法穷尽,做到因地制宜、精准扶贫,打好这脱贫攻坚战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