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乡:不息的精神与淳朴的人
“这是个民风淳朴的村子。”5月18日初到安全乡协安垸村,无论是驻村工作队还是村干部,都跟我这么说。对这句话,我将信将疑,是不是存在掩饰矛盾的问题呢?但随着督查工作的进行,对村里的情况了解越多,我的看法也慢慢发生了变化。
协安垸村距离县城18公里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3户847人,从2014年开始落实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总要求,经过近6年的努力,目前全村未脱贫户只有13户27人,占全村总人口数比例为0.04%。
眼见为实,从驻村工作队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,我开始随机选择贫困户上门走访,第一户走访对象是肖习华家。初次上门我的内心有些忐忑,担心沟通不畅,但户主很快就理解了我的来意,热情的配合我的工作,也让我放下了顾虑。
肖习华家有6口人,两口子身体不佳,都动过手术,加上3个小孩读书和一个老人要养,负担很大,多亏了村里及时了解了他们的情况,为他们报销了医药费,并帮助2个小孩完成了学业,最小的孩子大学也将毕业,家里依靠鱼、鸭养殖于2016年成功脱贫,如果没有帮扶政策,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。
我从“三湘e监督”公众号查询了肖习华领取各类补贴的情况,发现与他所说的相吻合。在场没有其他人,我向他询问了一些村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。然而他却告诉我,“党的政策好,村干部也很好”,而且脱贫之后“该发的也都在发”。最近,他需要一笔小额贷款,村干部也是主动上门了解情况,被问及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是不是一直都这样主动,他回答:“是的。”
在走家串户的过程中,我发现村里的交通十分方便,据工作队介绍,目前全村所有道路已全部硬化,通组率100%,道路将田地分割的整整齐齐。协安垸村有耕地加水面面积1.58万余亩,成立了稻虾和柑橘两个合作社,农业与养殖是这个村的主要产业。
2018年脱贫的叶满初老人就是靠种植棉花为生。老人今年63岁,妻子已经过世,只有一个14岁的女儿还在读书,并且身体残疾。尽管年过六旬,享受各类补贴,但老人依旧坚持从早到晚,下地干活。在与他交谈时,丝毫看不到生活艰辛的苦闷,反而是脸上一直挂着笑容。
了解完相关情况,老人就继续下地干活去了。两名工作队的干部看着他的背影不仅感叹:“是个勤劳肯干的人,只是底子太差,越是这样的人越是要帮”。
在走访的贫困户中,让我感触最深的是80多岁的廖美生、丁兰珍两位老人。7年前,两老的独子因病去世,没有留下后人,现在谈及此事,丁奶奶还是禁不住抹眼泪。
尽管两老的生活医疗都有保障,但最让他们感激的,却是工作队本身“过不久来问下,过不久来看下。”让我意识到帮扶不仅仅是要提供物质保障,对于这样寂寞的老人,心里的慰藉同样重要,这使我对村里的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。临走之时,抹完泪的丁奶奶还不忘说一声:“你们辛苦嘞。”我非常感动,让奶奶赶紧回去休息。
协安垸村近年来共完成了23户易地搬迁户以及73户危房改造,在全村实现了危房“清零”。蔡剑平一家就是在2018年完成了危房改造,这户人家的走访重点,当然就是危改补贴是否足额发到位。根据村部查到的台账,蔡剑平应发的补贴金额为2.5万元。在上门查阅了扶贫手册以及与蔡阿姨当面沟通,得知她的实际到账金额与台账一致,接下来又抽查了几户危改户,均未发现截留挪用等问题线索,对于危改之后新的居住环境,他们都表示很满意,感谢党和政府。
两天的督查结束的很快,但对我而言,这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,即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,了解这么多贫困家庭的生活环境、人生遭遇,倾听他们的感想与诉求。但不论是怎样的际遇,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为生活的不懈努力以及积极的态度。协安垸村民风淳朴是一句实话,淳朴的背后是不息的精神。
“今年实现未脱贫户清零,我觉得没有问题。”驻村工作队的罗书记冲充满信心的说道。确实,有这样一群勤劳、朴实与积极的人,在党的政策扶持与纪律的保驾护航下,决胜脱贫攻坚,令人信心倍增。